我,教培行业普通从业者,往后的路该怎么走?

我,教培行业普通从业者,往后的路该怎么走?

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
文 | 字母榜,作者 | 邢思远、薛亚萍,编辑 | 彦飞

“找退路!下岗的时候没有人会通知你。”

最近,一位校外培训人士在小红书上如此感叹。

教培行业步入寒冬,裁员大潮中人人自危,如何转型求生成为热议话题。

有教育从业者表示,上午还在和一位同事聊天,下午公司内部系统已经找不到这个人了;还有从业者形容,HR能够“10分钟甚至1分钟内办完离职”。就在半年前,他们可能还在期待公司上市,通过期权实现财富自由;如今却不得不打包东西,以最快速度离开。

教培行业从烈火烹油走到繁华散尽,不过半年多时间。

教育公司曾是资本宠儿。去年10月,猿辅导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,投后估值155亿美元;作业帮也在去年12月完成E+轮融资,投后估值110亿美元。大量高校应届生也在高薪诱惑下,纷纷投身这一行业。

但在今年上半年,针对校外培训的监管愈发严厉,直至7月24日“双减”政策落地,K12教培行业彻底“凉凉”。

资本市场上,教育股股价断崖式暴跌,好未来、高途等公司股价跌至个位数,新东方更是跌破2美元。全行业的裁员大潮,让许多教培“老人”一夜之间失去饭碗,应届生offer则遭遇大面积毁约。

教培行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。如何自救,成为了教育公司和从业者的最大难题。

向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型,成为教育公司们的共识。

但这两条赛道的容量较小,无法全部接纳K12赛道的上千万从业者。

有人列出教培从业人员的出路:考编、民办学校、家教、继续深造或者转行。但是也有大龄教师表示,“教培十余年,过了35岁,转行有点难,考编过了年纪。”没有离开的也是瑟瑟发抖,生怕自己所在的部门哪一天也成为了被撤掉的那个。

关于困境和转型,直面派和从业者聊了一下,以下为5位教培行业从业者的口述实录:


 01


张敏,28岁,初中教培机构创始人 “尝试周中上课,周末素质教育”

2016年,我在杭州创办了一家教育机构,做初中学科教育,到现在有400多个学生。

这次双减政策,可以说完全是冲着我们来的,仅上课时间就把我们逼上绝路。

由于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周中住校,只有周末时间进行补课,政策一旦真正落实,这些学生都不可能再来补习。

目前,杭州具体政策还没有实行,家长暂时也没人退费,暑假班还是正常开课。但政策如果具体落地,又该是另一幅场景了。

我们一直在做正规实体教育,在当地家长的口碑反响都很好,很多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。

我觉得,教培机构不是教育内卷的原因,家长也很难接受这个政策。参看韩国之前的教育政策,也是砍掉了所有的课外培训,

结果都变成了家教一对一模式。这种成本更高更卷,无论对家长还是机构,都不是划算的生意。

政策下来后的几个晚上,我彻夜失眠,反复想未来的出路。目前是先缩减规模,集中在一对一的模式。不过,以前一个班10个人,而10个一对一课程的备课量,与一个10人班的备课量相差太多。无论是专攻一对一做家教,还是转为线上网课,成本都很高,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强项。

我目前的想法是,先尝试周中上课,周末尝试素质教育等其他领域。

但第一难就是招生,前提条件是学生周中不住校、晚上上课。但政策又有“辅导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”的要求,算来算去,能真正符合条件的学生寥寥无几。

第二难是招老师。素质教育的老师跟学科老师的要求完全不同,如果做素质教育意味着从零开始找老师,预计又是一大笔成本。目前我们有40多位学科老师,这些老师从2016年开始就跟着我,也有很深的感情,一想到全部遣散,我就非常痛心。

第三难还是需求问题。素质教育不是刚需,很多家长并不看重这个,就像英语手工、英文美术等课程,能被当下对应试制度焦头烂额的家长接受吗?至少据我机构的家长反馈,还没有这个需求。

目前只希望国家不要一次性杀死所有机构,给我们这些中小机构一些调整的空间和时间。


02


王蕾,27岁,前K12机构初中数学教师 “不知道我们这些人去做什么才是对的”

我是985大学工科毕业,一毕业就成了北漂,扎进了教培行业。当时觉得毕竟是大型上市公司,肯定合规合法,能进这样的大公司也很有成就感。

上一篇:河南暴雨致农作物受灾1450万亩 成灾940万亩
下一篇:转型内容平台,迷你创想如何鼓励用户内容创作?